校本课程工作计划

时间:2025-02-05 21:21:08
校本课程工作计划8篇

校本课程工作计划8篇

时间过得太快,让人猝不及防,又迎来了一个全新的起点,写一份计划,为接下来的工作做准备吧!你所接触过的计划都是什么样子的呢?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校本课程工作计划8篇,供大家参考借鉴,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。

校本课程工作计划 篇1

一、校本课程开发背景

1、素质教育的实施把学校办学模式的多样性提到了一个重要的地位,使其成为一个紧迫的问题。构建学校素质教育的办学模式是教育改革纵深发展的重要标志,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。

2、21世纪之际,面临着各种机遇和挑战,要从应试教育转向提高国民素质教育的轨道。从这一目标出发,教育的创新呼唤教育的特色。我校选择了以乒乓项目作为本校的特色。

3、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德智体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。体育是实现德育、智育的重要物质基础,是增强学生体质,关系到国家兴衰、事业成败、民族存亡的大事,也是关系到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终身大事。众多的体育项目,尤其是运动技术性较强的运动项目,只有在中小学阶段,学习掌握运动的技能技巧,才能在成长过程中继续不断地发展。

4、从当前的学校体育教学课堂现状来看,极大多数的中小学体育课教学都是围绕着五项素质"达标"转,很少在传授学生掌握某种运动技能上下功夫。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学生主动发展,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。本人以为学生要在体育中达到"主动",首先是要对体育有兴趣,兴趣则来自体育中的成功感,而成功的关键是对运动技能的掌握程度,"会"了才能体现"主动"。因此,在中小学阶段,除了增强学生的体质,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掌握某项运动的技能,成为他们的一技之长,而让他们的终身受益。

5、当前比较突出的现象,一是应试教育而导致的负担过重,另一个是家长对独生子女的溺爱。针对这样的通病,强化体育功能尤显重要。

二、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目标

1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,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。

2、培养体育情感和良好的心理素质,发展个性,培养特长,打好终身体育锻炼的基础。

3、通过开设乒乓项目的特色教学,丰富体育教学大纲的内容,激发学生对乒乓的兴趣,促进学生正常发育和机能协调发展,提高学生的灵敏反应素质。

4、通过六年的系统教学,使学生达到一定的乒乓技能水平。

5、通过全校性的群体教学,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乒乓、打乒乓、喜爱乒乓的群体氛围,促进乒乓传统项目的开展,并对培养和输送少儿乒乓球运动员的业余训练,起到一个推波助澜的积极作用。

三、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

第一,坚持全体参与。创建乒乓特色学校,全校学生都在该实验之中,要使每一个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。

第二,继承与创新相结合。既要继承传统的学校管理思想、方法,更要大胆创新,搜索新思路,走体教结合之路,走改革发展之路。

第三,定性与定量相结合。在实验过程中不仅要定性分析,而且要作量的分析。在分析的基础上不断调整教学目标,改进教学方法,使之达到可行有效之目标。

第四,承认并重视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,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按不同的教学步骤进行,提高兴趣,打好基础,发展提高。

第五,管理的系统性。在实验中要考虑技能水平的掌握有一个发展的过程,在制定计划、教学过程时,要注意一贯性和连续性,同时也考虑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系统发展和良性辐射的关系,又要考虑教学管理的系统性。

第六,长期性与阶段性相结合。深圳前海学校由乒乓传统项目发展到乒乓特色学校,并辐射到学校的其他方面要有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。打好基础,抓好各阶段的发展目标,是达到长期目标的起步和关键。

第七,课堂教学与课余训练相结合。课堂教学是主阵地,充分发挥主阵地的作用。课余训练是课堂教学的延伸,是巩固发展的自由基地,二者相互结合,互为补充。

第八,乒乓和其他项目相结合。把乒乓项目作为龙头项目,同时兼顾带动其他运动项目的发展,相互呼应补充。整体提高学生素质,提高乒乓运动技术水平的同时也提高其他运动水平的提高。

四、教学构架

一、乒乓球教学模式的三种形式

1、“观仿——辅纠——练习”模式

①理论指导:乒乓球运动是一项以运动技术为主的项目,正确的运动技能是顺利教学的基础,是学生运动兴趣的前导。教师正确示范或播放教学录象,让学生观看、自由模仿。

②教学过程

③教学组织:个人、小组、多人互相模仿与讨论以及教师的指导,练习后达到掌握的目的。

④结果:通过学生的模仿、讨论、练习,学生发挥了体育学习的自我能动性,增强了学生的独立学习、运动的能力。

2、“实战”教学模式

①理论指导:乒乓球是两人对练的项目,一切的基本功练习都是为了完整的对练,只有把球“打”起来,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,才能锻炼学生的运动能力,提高运动水平。“实战”是使水平提高的有效途径。

②教学过程

③组织方式:学生分组自主对练,相互学习、观摩、指导研究,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,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渐掌握运动技能。

④效果:学生在实战中充分发挥个体的'能动性,各尽所能。

3、考核评价模式

①指导思想:我们应注重过程,使学生在轻松的体育环境中学习运动。“技能+素质+参与态度+实际能力+自我健康规划+理论知识水平”的评价体系,强调学生的参与意识,强调学生在原有基础的学习提高给予学生“健康”的评价。

②考核模式

个人评价20%

小组评价30%

教师评价50%

基本技能练习

实战对练

综合评价100%

参与

③组织方式:制定一定的评价标准,按照评价体系进行评价,应以“人”及实际情况考核,体现重在参与、发展、健康的内涵。

④效果:学生考核积极,心情放松,课堂气氛活跃。

五、校本课程的主题和内容

1、乒乓文化:收集有关乒乓球的起源及发展和乒乓球运动技术发展的历史资料,了解乒乓球的历史、发展以及当前乒乓球运动的发展趋势。熟悉世界和我国著名乒乓球运动员的优秀事迹。挖掘校本乒乓球文化,建设乒乓球文化墙,促进校园特色文化的形成。组织学生运用所学的乒乓球基本知识,欣赏一些高水平的比赛,并用说学的知识进行现场解说评论或欣赏完比赛后写一些评论文章。

2、基本技能: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乒乓球训练的基本动作要领,形成刻苦训练的好习惯,养成拼搏、进取的生活态度。

⑴向学生传授乒乓球运动的基本知识、技术和技能,增强学生体质。

⑵掌握握拍法、准备姿势、基本步法、发球与接发球、挡球与推挡球、收球、搓 ……此处隐藏6719个字……p>

3、坚持以教师为主体的原则。充分发挥教师在课程开发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。

五:教学框架(主题内容)

序号教学内容课题课时周次

1、握拍法、游戏22

2、练好步法、游戏24

3、自抛自接球、游戏26

4、拍面托球、游戏28

5、颠球(正反颠球)、游戏410

6、打墙球、游戏214

六、教学策略

1、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,端正学习态度,勇于克服困难。

2、贯彻精讲多练、循序渐进的原则。

3、注意教学组织、练习形式的多样性,让学生明确教学安排和练习内容的目的要求,激发学生的兴趣。

4、在教学过程中,强调集中讲解和个别指导相结合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,据学生的水平和身体条件的不同,可在练习方法和内容上区别对待、因材施教,争取达到最佳教学效果。?

校本课程工作计划 篇8

校本课程是课程改革的新生事物,是整个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明确提出:“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,实行国家、地方、学校三级课程管理,增强课程对地方、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。”课程方案也明确规定:“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,为学校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、因地制宜地开发学校课程,为学生有效选择课程提供保障。”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上述精神,加快规范我校校本课程管理的步伐,弘扬学校文化,发展学校特色,特制定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如下。

一、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目标

1、建立全新的课程理念,提升学校的办学思想;探索校本课程的组织形式、活动内容、管理特点、考核评价、支撑条件等,逐步完善和重新整合校本课程体系。

2、在体现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、地方课程培养目标一致性的前提下,根据本校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资源状况,设置可供学生选择、灵活安排的课程,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,改变学生被动接受教育的现状;培养学生自主意识、团队精神、人际交往、合作学习等能力,增强学生的社会意识,提升学生的人文科学素养。

3、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,提供适当的培训,给予教师参与开发课程的机会,改变教师只是既定课程执行者的角色,改变教师仅仅把课程当作教科书或科目的观念,形成一种开放、民主、科学的课程意识。转变教师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,加强学科的交*和渗透,拓展学科知识,改善知识结构。

4、在保证课程的基础性和统一性的前提下,根据学校的培训目标与现有的课程和资源,独立或合作开发满足学校发展需要的校本课程,形成、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。

二、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与方式

(一)开发原则

1、以人为本原则。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活动应当认真考虑学生的需要、兴趣与经验,一切从他们的成长、发展出发。

2、比例均衡原则。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,要保证学校各类课程都占有一定比例,充分发挥它们对学生发展的不同作用。

3、综合性原则。校本课程开发大多会打破学科的限制,要求多门学科的综合,但多学科的综合并不是简单相加,也不是将各种不同的内容拼盘,而是学科之间的一种有机结合。只有各种内容融为一体,组成一个整体的内容,并摆脱学科的痕迹,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综合。

4、课程研制、实施、评价一体化的原则。校本课程开发应使课程的研制、实施、评价一体化。在注重课程实施的同时,通过对课程实施过程和效果的评价,反思课程方案的合理性和实施的科学性,提高课程设计的质量。

5、调查、研究、实验相结合的原则。要对学生的需求、教师的现状、社区的条件进行深入地调查,把这些调查结果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依据。同时,要把整个开发过程视为一种科学研究的过程,以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有效性和科学性。

6、资源共享、整合资源的原则。校本课程开发应尽可能地利用或开发现有的校内外课程资源。

(二)开发方式

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学校为基地、学校自主决定、教师及有关人员广泛参与、家长和行政管理人员指导下合作探索、共享开发成果的一种应用性课程研究活动。

(三)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途径:

1、以选用和改编为基本方式,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开发。在语文、数学、科学、社会、艺术、体育等各课程中发现最能体现地方和学校特色,能适应本地区、本校及学生不同发展需要的课程题材,发掘相应的课程资源,设计有创意的课程主题和课程单元。也可借鉴、移植其他地区校本课程的开发成果。

2、以新编和重组为基本方式,在国家课程计划给学校留出的空间内对校本课程进行自主开发。这种类型的开发尤其要注意与“综合实践活动”课程整合,在研究性学习、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、劳动与技术教育等方面进行创造性的设计与开发。特别是开发涉及科学与生活、历史与社会相关的课程,以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科学精神;开发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相关课程,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,在快乐中学习。

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,还可以与教研人员、专家合作。必要时,学生、家长及社区有关人员都可参与校本课程开发。

三、校本课程的结构与科目

根据学校特点和实际需要,我校暂定开发以下校本课程:

科目

所有年级的语文、英语、数学、政治、历史、地理、生物

注:每科中的具体课程可根据形势、教师能力和学生的需求进行调整变动。

四、实施与评价

(一)校本课程实施的设想

1、教师培训。制定《校本课程开发指南》作为培训教师的基本依据。它包括需要评估、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目标、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框架、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程序、校本课程开发的管理条例等。培训内容主要集中在课程(而不是学科)的知识与技能方面,教会教师自己拟定一门课程的《课程纲要》,澄清课程纲要与教科书的区别,学会运用合作模式与连续模式来开发校本课程。

2、撰写《课程纲要》。确定开设校本课程的教师,须按一般格式撰写所开设课程的详尽的《课程纲要》。它包括以下内容:课程目标、课程内容或活动安排、课程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评价建议。

4、拟定校本课程设置计划。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,学校课程发展委员会拟订三年的校本课程设置计划。

(二)校本课程评价的设想

1、教师课程实施过程评定及《课程纲要》的评价。《课程纲要》由课程审议委员会最终确定可试用性,实施过程中由教务处通过听课、向学生问卷调查等形式实施考核,确定出优、良、较好、一般、差五个等级,对于评价差的课程应逐步完善。

2、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。注重过程评价,可以采用书面知识、制作结果定量定性的评定,也可以采用学生互评、自评、教师评、家长评等形式。

3、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评价与改进建议。每学期都向学生和老师征求意见,校务委员会自我评价并更改。

评价的结果向相关人员公布。

五、校本课程开发的保障措施

校本课程的开发应当有组织、落实人员、按程序实施,并有制度、设备与经费的保证。

《校本课程工作计划8篇.doc》
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,方便收藏和打印
推荐度:
点击下载文档

文档为doc格式